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下发《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7-03 16:29:1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8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下发《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福建省司法厅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下发《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闽司(2007)2号


各设区市司法局,省律师协会:

现将《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若干规定》下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情况,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我省律师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OO七年一月四日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若干规定


(2007年元月4日厅党委会讨论通过)


第一条 为加强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协会的监督、指导,强化司法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律师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进“两结合”的律师管理体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增进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的联系与协作,促进我省律师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指:在律师管理中,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建立起决策会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程序互相衔接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三条 在律师管理中,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是:(一)制定律师业发展规划; (二)负责管理律师执业的准入;(三)律师事务所的登记管理;(四)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注册、年检;(五)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六)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等。律师协会的职能是:(一)制定行业规范;(二)抓好律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三)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进行日常管理;(四)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和处分;(五)负责律师维权工作;(六)开展交流与合作;(七)开展律师宣传、律师队伍评优评先等。

第四条 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应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共同做好律师管理工作。

第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之间应建立决策会商机制。在研究部署律师工作计划、任务时,应互相征求对方意见,积极采纳对方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司法行政部门召开有关律师工作的会议,应通知律师协会的负责人参加。律师协会应邀请司法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和律师管理部门负责人列席有关会议,包括律师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律师协会召开上述会议时,应将会议通知抄送司法行政部门。

第六条 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之间应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之间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三个月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或者紧急情况可临时召开。联席会议由司法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或者其授权的人员主持,会议参加人员为律师管理部门的正副职领导,律师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根据会议需要,可以邀请相关人员参加。

联席会议的内容包括双方互相通报重点工作及其完成情况,以及其他需要通报或者协商研究的事项。

联席会议应有会议记录,重大事项的议定应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留存。会议议定的事项,按照责权分别由律师管理部门和律师协会秘书处督办落实。

第七条 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之间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之间应互相抄送各自有关律师工作的文件,互相寄送处罚或者处分决定书,互相交流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档案资料。

第八条 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应共同做好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投诉查处工作。

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投诉由律师协会统一受理。司法行政部门接到投诉或者收到投诉信,应登记后及时转交律师协会查处。领导批办或者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督办的重大案件可由司法行政部门直接查处。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投诉案件的协调,律师协会负责投诉案件的立案、调查、听证、惩戒、复查,并向投诉人反馈。发现有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情形的,要在处分决定生效后7日内向司法行政部门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并将投诉和调查材料及时转交律师管理部门。

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在处罚决定生效后7日内通报律师协会。

司法行政部门建议律师协会给予行业处分的,律师协会必须根据《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等有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第九条 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应共同做好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检查、监督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的规划,并协助律师协会做好这项工作。

第十条 省级司法行政部门与省律师协会适用本规定,设区市司法行政部门与当地律师协会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共76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共76件)



第一类:本届内审议的法律草案(59件)


法律名称 提请审议机关或起草单位

一、宪法及相关法类(10件)

1、宪法修正案
2、紧急状态法 国务院
3、军事法院组织法 中央军委
4、军事检察院组织法 中央军委
5、选举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6、地方组织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7、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 最高人民法院
8、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订) 最高人民检察院
9、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 国务院
10、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修订) 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二、民法商法类(10件)

1、民法——物权法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2、民法——侵权责任法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3、民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4、商事登记法 国务院
5、企业破产法 人大财经委
6、证券投资基金法 人大财经委 已通过
7、公司法(修订) 国务院
8、合伙企业法(修订) 人大财经委
9、商业银行法(修订) 国务院
10、证券法(修订) 人大财经委

三、行政法类(16件)

1、行政许可法 国务院 已通过
2、行政收费法 国务院
3、行政强制法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4、国防动员法 国务院、中央军委
5、公务员法 国务院
6、居民身份证法 国务院 已通过
7、护照法 国务院
8、公证法 国务院
9、违法行为矫治法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10、初级卫生保健法 国务院
11、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订) 国务院
12、义务教育法(修订) 国务院
13、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 国务院
14、传染病防治法(修订) 国务院
1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 人大环资委
16、建筑法(修订) 国务院

四、经济法类(14件)

1、国有资产法 人大财经委
2、外汇法 人大财经委
3、反垄断法 国务院
4、反倾销和反补贴法 国务院
5、保障措施法 国务院
6、企业所得税法
 (统一适用各类企业) 国务院
7、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国务院
8、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 国务院
9、预算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预工委
10、个人所得税法(修订) 国务院
11、审计法(修订) 国务院
12、土地管理法(修订) 国务院
13、对外贸易法(修订) 国务院
14、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 国务院

五、社会法类(6件)

1、社会保险法
 (或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分别立法) 国务院
2、社会救济法 国务院
3、劳动合同法 国务院
4、农民权益保护法 人大农委
5、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 国务院(全国妇联)
6、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 人大内司委

六、刑法类

根据情况需要,适时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

七、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类(3件)

1、刑事诉讼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2、民事诉讼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3、仲裁法(修订) 国务院


第二类:研究起草、成熟时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17件)


法律名称 提请审议机关或起草单位

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 人大农委
2、期货交易法 人大财经委
3、不动产登记法 国务院
4、融资租赁法 人大财经委
5、行政程序法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6、政务信息公开法 国务院
7、禁毒法 国务院
8、税收基本法 人大财经委、预工委(国务院)
9、财政转移支付法 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国务院)
10、国民经济动员法 国务院
11、西部开发促进法 国务院
12、反洗钱法 人大常委会预工委
13、自然保护区法 人大环资委
14、海岛保护法 人大环资委
15、国家赔偿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16、行政诉讼法(修订)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17、监督法 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我对本案的一些看法
——对《这起专利侵权纠纷您怎么看》一文的回应

林海涛


读了贵报(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3月18日第4版《这起专利侵权纠纷您怎么看》一文,笔者认为本案的焦点有三个:(一)H公司应证明其应用的配方技术是其在逄某专利申请以前就已经独立完成或者是合法取得的;(二)H公司将视××冲剂投入市场的销售行为是否导致了该视××冲剂的制造方法已向公众公开;(三)如果H 公司将视××冲剂投入市场的销售行为足以导致该冲剂的制造方法已向公众公开,那么逄某的专利是否还具有新颖性。
对于焦点(一),由于本案被告H公司在诉讼中主张先用权,所以H公司就应举证证明其利用与该专利相同技术生产、销售视××冲剂的行为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先用权的适用条件。对于先用权,当时 1992年的《专利法》的规定是“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因此,根据该条,H公司要主张“先用权”,就必须要证明其所利用的与逄某专利相同的技术是其在逄某申请专利之前就已经独立完成或者合法取得。事实上,在本案中,H公司也确实在举证证明其所利用的技术是其独立完成或者有合法来源的,例如H公司向法院提供的“省卫生厅存档的该公司向省卫生厅申报的‘××近视冲剂’(视××冲剂的前一名称),新药材料18份以及批准文号”的证据。但是,笔者认为H上述证据并不能证明该技术是H公司独立完成或者合法取得,因为H 公司有可能是将窃取的他人技术而向省卫生厅申报新药和批准文号,而省卫生厅对H是否是窃取的他人技术是无法知晓的。因此,H 公司在本案中应进一步举证证明其所实施的技术是其独立完成或者合法取得的,否则H公司不享有先用权。
对于焦点(二),则涉及到逄某所申请的专利技术是否具有新颖性的问题。由于H公司在1996年3月就开始生产与该专利相同技术的视××冲剂,同年6月1日开始向市场销售该产品,而逄某则是在同年的6月17日才申请专利,因此 H公司生产、销售视××冲剂的时间都早于逄某申请该专利的时间,那么H这种生产、销售行为是否构成我国专利法所规定的“使用公开”从而破坏逄某申请专利的新颖性了呢?我国专利局《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2.1.3.2)将使用公开界定为:“由于使用导致一项或者多项技术方案的公开,或者导致该技术方案处于公众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得知的状态,这种公开方式称为使用公开,即所使用的产品或者装置需要经过破坏才能得知其结构和功能,也仍然属于使用公开,不仅包括制造、使用、销售或者进口,而且还包括通过模型等使公众能够了解其技术内容的情况。但是,未给出任何有关技术内容的说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得知其结构和功能或材料成分的产品展示,不属于公开使用。”在本案中,由于H公司已将利用与该专利相同技术生产的视××冲剂投入了市场,其销售对象是不特定的,如果在当时该医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该视××冲剂而分析、研究出该冲剂的制作方法,那么,可以说该H 公司的销售行为已导致了该技术在逄某申请专利之前就已被H公司“使用公开”;反之,如果该领域的技术人员虽然能够从市场上买到该视××冲剂,但依当时的技术条件却无法分析、研究出该冲剂的制造方法,则该视××冲剂的制作技术就没有被公开。
对于焦点(三),如果H公司在逄某申请专利之前生产、销售与该专利相同技术的视××冲剂的行为已经导致了制造该视××冲剂的技术公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影响到逄某所申请专利的新颖性。在此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1)如果制造该视××冲剂的方法是H 公司独立完成的或者有合法来源的,由于H 公司在逄某申请该专利之前就已经导致了该技术的公开,所以逄某所申请的专利缺乏新颖性。(2)如果H 公司生产该视××冲剂的技术是窃取逄某的技术,根据1992年《专利法》第二十四条之三的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在(2)这种情况下,H公司的行为就属于上条所规定的“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而逄某又是在H公司将生产该视××冲剂的技术公开的六个月内即将该技术申请了专利,所以逄某的所申请的专利并不丧失新颖性。(3)如果H公司生产视××冲剂的技术既不是其独立完成的,也不是窃取逄某的技术,但却是从第三人那里所窃取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H公司生产销售视××冲剂的行为导致了该技术在逄某申请专利之前既已经被公开,那么逄某所申请的专利也就不具有新颖性了。至于H公司由于窃取第三人的技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是本案要解决的。在上述的(1)和(3)两种情况下,由于逄某所申请的专利并不具有新颖性,所以逄某本来是不应获得该专利授权的,那么H公司利用该技术制造该视××冲剂的行为实际上并不构成专利侵权。

(本文发表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5月11日)
作者:林海涛,山东青岛人,现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研究,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请通过E-mail:shhdxlht@sohu.com与作者联系。